1. 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如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 如何结合学校总体定位,确定学院在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3. 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否明确对接行业标准或职业能力要求?修订流程如何引入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请举例说明。
4. 学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学院定位的契合度如何?
5. 在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中,学院领导班子如何平衡本科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的关系?是否建立领导班子听课、参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常态化机制?
6. 目前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多少?认定标准是什么?近三年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人数、行业分布及成果转化(如专利、标准)情况。
7. 是否建立“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考核机制?
8.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是否符合教育部标准?学院自建的校内实训基地(如实训中心)的设备总值、生均使用时长及对外开放情况。
9. 党建如何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学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亮点?
10. 学院课程思政如何实施与开展的,成效如何?
11.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应用型的生命线,学院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模式和特色做法?
12. 学院校企共建教学案例等课程资源、共授课程、共建教材、共同指导毕设、学科竞赛、大创项目情况如何?
13. 实践教学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环节的比例、衔接、内容和质量保障如何?如何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真刀真枪”和企业深度参与?
14. 课程体系如何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如何体现应用导向?实践类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的比例和深度如何?是否引入行业标准、真实项目、案例教学?
15. 学院在推动项目式学习(PBL)、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面有何举措?成效如何?评价方式如何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考核?(如: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企业评价等)
16. 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何具体载体和成效?
17. 学院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何激励机制?
18.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使用效率和满足度如何?与企业共建共享的情况?
19. 教学经费投入(特别是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方面)是否充足?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有效?
20. 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课程、虚拟仿真等)建设与应用情况如何?在支撑应用型教学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21. 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培养成效如何?有哪些具体的数据或案例支撑(如:竞赛获奖、高质量实习就业等)?
22. 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薪酬水平、职业发展)如何?主要就业领域和岗位是什么?学院如何建立和利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反馈信息如何用于改进教学?
23. 学院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如何运行的?(包括:质量标准、常态化教学检查、听课评课、学生评教、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实践教学环节监控等)如何确保监控数据的真实性和反馈改进的闭环?
24. 针对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学院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改进措施?效果如何?
25. 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专业或领域说明)
26. 当前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和挑战是什么?(如:产教融合深度、双师型师资、实践教学资源、经费、生源质量、评价机制等)
27. 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围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重点是什么?有何具体举措?
28. 希望学校层面提供哪些支持以更好地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29. 对于学困学生,帮扶机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