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指标内涵(Ki)
|
分值Mi
|
自评结果
|
专家
评分
|
||||
A(1.0)
|
C(0.6)
|
A
1.0
|
B
0.8
|
C
0.6
|
D
0.4
|
||||
1.
师资队伍建设(8分)
|
1.1
师资队伍结构
|
教师队伍结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合理,发展趋势好。
|
教师队伍结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基本合理。
|
3
|
|
|
|
|
|
1.2
师资培养
|
有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和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措施明确,效果显著。
|
有师资培养计划和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有措施,有效果。
|
2
|
|
|
|
|
|
|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实施效果明显,梯队建设效果好。
|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实施有效果,梯队建设有效果。
|
3
|
|
|
|
|
|
||
2.
制度建设(7分)
|
2.1
工作制度
|
有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层教学组织发展规划、工作条例、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工作职责,履行情况好。
|
有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层教学组织发展规划、工作条例、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工作职责,履行有效果。
|
2
|
|
|
|
|
|
有详细、科学、合理的基层教学组织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
有基层教学组织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
2
|
|
|
|
|
|
||
2.2
教学工作制度
|
备课、试讲、听课、公开课、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研活动、实践活动等各项制度健全、规范,且实施成效显著。
|
有关于备课、试教、听课、公开课、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研活动、实践活动等各项制度,实施有效果。
|
3
|
|
|
|
|
|
|
3.
教研活动(18分)
|
3.1
活动计划
|
每学期制定详细的教研活动计划,主题明确、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致,执行情况好。
|
每学期制定教研活动计划,主题较明确,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致,能按计划执行。
|
4
|
|
|
|
|
|
3.2
活动开展
|
坚持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6次/每学期。
活动记录、活动总结等相关资料完备。教研活动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对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成效显著。
|
坚持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3次/每学期。活动记录、活动总结等相关资料完备。教研活动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切合实际,对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5
|
|
|
|
|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指标内涵(Ki)
|
分值Mi
|
自评结果
|
专家
评分
|
||||
A(1.0)
|
C(0.6)
|
A
1.0
|
B
0.8
|
C
0.6
|
D
0.4
|
||||
|
|
教研活动过程完整,内容具体详实,创新性较强。教研活动参与率达到≥85%。有2个以上专门的活动场所,且配有丰富的图书资料。
|
教研活动过程完整,内容具体详实,有一定的创新性。教研活动参与率达到≥70%。有专门的活动场所,且配有图书资料。
|
5
|
|
|
|
|
|
3.3
活动总结
|
每学期均有切实、详细的教研活动工作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
每学期均有教研活动工作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要求。
|
4
|
|
|
|
|
|
|
4.
教学管理(22分)
|
4.1
工作纪律
|
能严格遵守学校工作纪律,没有无故调课、停课、迟到、早退等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发
生。
|
能遵守学校工作纪律,无迟到、早退等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发生;调课、停课手续完备,且人均每学期次数≤1次。
|
2
|
|
|
|
|
|
4.2
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
能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施成效显著。
|
能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施有效果。
|
3
|
|
|
|
|
|
|
4.3
教案讲义
|
基层教学组织成员认真备课,有高质量的教案或讲义,且基本要素齐全,内容详细、格式统一、规范。
|
有教案或讲义,基本要素齐全。
|
4
|
|
|
|
|
|
|
4.4
作业考试及毕业论文
|
作业批改认真,辅导答疑等情况有详细记录,效果好;有完整的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试卷评阅认真、无差错;毕业论文设计有详尽的指导方案。
|
能完成作业批改任务,辅导答疑等情况有记录、有效果;有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试卷评阅无明显差错,毕业论文设计有指导方案。
|
4
|
|
|
|
|
|
|
4.5
试讲、听课及公开课
|
青年教师首次上课均组织了试讲并有记录;听评课制度落实情况好,并有详实的评课记录。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每学期听课≥4次,教师间互相听课≥4次。(注:2课时/次)
|
青年教师首次上课均组织了试讲并有记录;集体听课制度落实较好;基层教学组织负责每学期听课≥2次,教师间互相听课≥2次。
|
5
|
|
|
|
|
|
|
有重点地组织了观摩课教学,近三年举行公开课次数≥6次,评议记录完整详实。
|
组织了观摩课教学,近三年举行公开课次数≥4次,有评议记录。
|
4
|
|
|
|
|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指标内涵(Ki)
|
分值Mi
|
自评结果
|
专家
评分
|
||||
A(1.0)
|
C(0.6)
|
A
1.0
|
B
0.8
|
C
0.6
|
D
0.4
|
||||
5.
教学研究与改革(30分)
|
5.1
教改课题
|
教学改革思路明确、鼓励教学改革研究的措施有力,执行情况好;近三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或校级重点教改项目立项≥1项。
|
有教学改革思路和鼓励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措施,执行情况较好;近三年获得校级教改课题立项数≥1项。
|
5
|
|
|
|
|
|
5.2
教改论文
|
基层教学组织成员近三年人均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教改论文≥1篇。
|
基层教学组织成员近三年人均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教研论文≥0.5篇。
|
6
|
|
|
|
|
|
|
5.3
教学成果奖
|
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近三年获校级一等奖或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1项。
|
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近三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
5
|
|
|
|
|
|
|
5.4
课程改革与建设
|
课程建设规划科学,有计划、有措施、成效显著,有校级及以上一流课程。关注学生对课程的反馈。
|
课程改革与建设有计划、有措施。关注学生对课程的反馈。
|
4
|
|
|
|
|
|
|
5.5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
能采用恰当形式实现师生互动,运用讨论式、研究式、混合式等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3
|
|
|
|
|
|
|
实践教学方法得当,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能开展双语教学的尝试。能根据课程特点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以最佳方式教学。教师平均每学期人均应用移动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的课时≥15%。
|
实践教学方法得当,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作用明显。能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效果较好。教师平均每学期人均应用移动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的课时≥10%。
|
3
|
|
|
|
|
|
||
5.6
教材建设
|
有切实可行、目标明确的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好。选用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材或21世纪规划教材的比例≥90%。
|
有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较好。选用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材或21世纪规划教材的比例≥60%。
|
2
|
|
|
|
|
|
|
有校级及以上优秀自编教材;根据课程特点开发和应用高质量的课件,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
|
有主讲教师自编的相关讲义,配套的辅助教材齐备。实验教材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
2
|
|
|
|
|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指标内涵(Ki)
|
分值Mi
|
自评结果
|
专家
评分
|
||||
A(1.0)
|
C(0.6)
|
A
1.0
|
B
0.8
|
C
0.6
|
D
0.4
|
||||
6.
科学研究(3分)
|
6.1
科学研究项目及论文
|
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研究项目立项≥1项,教师人均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篇。
|
近三年获得校级科学研究项目立项≥1项,教师人均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篇。
|
3
|
|
|
|
|
|
7.
教学实绩(12分)
|
7.1
教学质量考核
|
近三年至少有一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指在本院系年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排名处于前15%)。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90%。
|
近三年全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合格率为100%。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80%。
|
5
|
|
|
|
|
|
7.2
集体和个人奖励
|
近三年集体或个人在各种争优创先活动、讲课比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或校级一等奖)≥1项。
|
近三年集体或个人在各种争优创先活动、讲课比赛中获校级奖励或荣誉称号≥1项。
|
5
|
|
|
|
|
|
|
7.3
学生所获奖励或立项课题、公开发表的论文
|
近三年学生所获得的与基层教学组织所授课程相关的各类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或课题立项或公开发表论文≥3项。
|
近三年学生所获得的与基层教学组织所授课程相关的各类校级奖励或课题立项或公开发表论文≥1项。
|
2
|
|
|
|
|
|
|
总得分
|
|
|
|
|
|
|
|
|